刚性兑付不再保本理财将成过去 资管新规下的投资理财

众所周知,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过去十年的高速发展中,不论是保本理财还是非保本理财,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均实现了刚性兑付。日前,央行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的新产品需符合意见相关规定。这意味着,受投资者欢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将逐渐减少,2020年底过渡期满后将正式退出市场。
那么,保本理财产品多年来对市民的生活有何影响?资管新规出台后的理财投资市场现状如何?未来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理财案例 三个家庭的理财收益账本
将逐渐退场的消息,在投资群体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毫无争议,受消息影响的不仅仅是被投资收益改变的百姓生活,更有投资者在未来的投资思路。近年来,理财投资作为一种备受追捧的投资方式,对投资者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日前,记者通过采访三个不同经济收入的家庭,对其理财投资账本进行了还原。
35岁的杨筱磊是一名80后,与妻子均供职于事业单位,人均每个月5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使其在几年前便有机会接触理财投资。“双方父母都是退休职工,我们俩没有过重的负担,结婚7年来,房贷是我们每个月最大的一笔支出。”杨筱磊说,除去房贷及每个月在生活上的花销,他与妻子每年还可以存下五六万元,几年下来,存款约有30万元。因为存款数额不多,杨筱磊与妻子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通常十分谨慎,即使预期收益率低一点,他们也会首选保本型的产品。按其选择的几家银行预期收益率约在4.4%的保本理财产品计算,30万元一年的预期收益约为13000元,而这笔收益如分摊至每个月,足以用于改善这个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水平。48岁的张立是一名个体经营者,与妻子一起于2000年前后开始创业,主要从事日用不锈钢制品的批发生意。
“2000年到2007年期间,是这一行生意最好做的一个时间段,因为入行时机得当,资金周转顺畅,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进账。”张立说,经过近20年的打拼,眼下除了拥有小具规模的实体店面,他还在早前购买了两套房产,除了生意上的周转资金,其银行账户还有约100万元的闲置资金。“这笔资金之所以用于理财投资,主要因为其收益基本可以满足我们家一年的生活开销。”张立告诉记者,在进行理财投资时,他通常会将存款进行分解,一部分用于购买存款时间较短、预期收益率较高的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另一部分则用于购买存款时间较长、收益率较低的保本型产品。
按照张立的理财投资思路,其每年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约为46000元,这笔收益同样分摊至每一个月,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开销。而对于61岁的孙家泉来说,理财投资虽看似收益诱人,其中却暗藏不少陷阱。孙家泉与老伴均为企业退休职工,在几年前操持完孩子的婚姻大事、帮扶孩子贷款买了新房之后,老两口目前除了每个月固定的退休工资,还攒下了约20万元。
“选择购买理财产品是从3年前开始的,因为不懂电脑,每次只能到银行办理,为此已经吃过两次亏。”孙家泉说,由于对理财产品知识的缺乏,他曾两次在听了业务人员的介绍后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结果收益大打折扣。“刚开始总认为预期收益率越高的产品买来越划算,实际上收益率越高风险越高。”通过吃亏买教训,孙家泉如今已基本摸清了理财产品的“门道”,在保本型产品同样作为投资首选的前提下,他与老伴每年也会有一笔八九千元的投资收益作为“零花钱”。
》》记者调查 资管新规下的理财投资市场
银行利率缩水,收益率屡创新低,股市更是让人心力交瘁……近年来,金融市场动荡不已,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虽波动较大,但权衡之下依然是许多市民投资的主要渠道。5月15日至16日,记者对理财产品销售市场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发现,该市场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15日上午,在走访了位于淄博中心城区的多家银行后记者注意到,许多银行大厅内都可以找到与理财产品有关的宣传内容,仔细阅读便会发现,理财产品的类型各不相同。在位于张店区山泉路南首的一家银行内,当记者在理财宣传单页前驻足查看时,一名银行工作人员走上前来向记者介绍起了由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资管新规出台后,储户对保本理财产品的投资热情较之前提高了许多,主要体现在存款周期和投资额度上。“之前热衷存款周期一个月或三个月小额度投资的储户,目前多改变思路转为半年大额度投资,毕竟距离新规所规定的过渡期所剩时间不多,之后很可能再也没有保本型理财产品可买了。”工作人员说。记者还注意到,除银行工作人员所推介的银行理财产品外,还有业务人员在推销保险理财产品,与前者相比,后者所宣称的预期收益率更高。“以后就没有保本型产品了,既然都不保本了,当然是要选择收益率高的产品买了。”一名业务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公司目前所推出的保险理财产品年预期收益率高达7%。当记者询问7%的收益率是每年还是几年总共的利率时,这名业务人员的回答却是含糊其辞。
16日下午,淄博当地一家正规理财公司的理财师王晓丽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各种理财产品名目繁多,推销人员随处可见,稍有不慎,投资者就很容易被高收益所迷惑。“作为以银行平台为依托的保险理财产品,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保本保息的说法,因为保险理财产品并非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其收益多是浮动的,只是在投保结束进行提取时不收取手续费而已。”王晓丽告诉记者,眼下,部分保险理财产品推销人员为了业绩和提成,在销售过程中违规讲解,将保险预期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挂钩对比,往往造成客户所预期的比银行收益率更高的收益部分根本无法兑现。
》》专家说法 保本若止于形式产品需细化监管
眼下,随着金融投资业的蓬勃发展,理财产品的种类也日趋增加,但由于收益率不符预期、销售误导等种种原因,引发的诉讼纠纷也越来越多。5月17日上午,山东正大至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於伟律师对此表示,任何所谓“预计收益”“预期收益”“测算收益”或类似字眼的表述都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用语,并不代表投资者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也不构成银行或其他机构对相关理财产品的任何收益承诺。“同时,对于投资业而言,预期收益越高,则面临的风险越大,无风险获取高收益是完全不靠谱的。”杨於伟说,投资者必须通过详询销售人员,了解理财产品的真实收益率和所存在的风险,用慧眼看清银行承诺的“高收益”的真正涵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日前,央行等机构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在表内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在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的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的新产品需符合意见相关规定。对此,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左月华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而表内业务最典型的为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与理财投资的性质完全不同。
“通过资管新规不难看出,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最终投资的风险要由委托理财的客户自己承担。”左月华说,资管新规的出台并不代表目前表内的理财投资产品将会全部从银行消失,承诺保本一说若仅仅是止于形式,也不排除会出现产品被重新命名推向市场的可能,这便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监管细则,以此保证资管新规的顺利实施。 

相关产品

评论